您现在的位置: > 茶史茶识
品茶界专注茶领域的信息分享:
自宋代以来,茶已成为现代文化的象征饮品。 当然,喝茶的习惯在唐朝之前就已经存在了。 茶作为一种文化大约是在唐末陆羽著名的《茶经》时期确立的。 宋代,人们用器具将砖茶打成粉末,将少许茶粉放入茶杯中,加入开水搅拌,制成茶汤饮用。
点茶步骤图解
浓厚的饮茶文化,使茶艺水平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斗茶作为上流社会的饮茶活动,是一项修身养性的高雅活动。 先拼颜色和水痕,汤里的花也讲究聚拢不散。 它不仅增强了品茶的乐趣,也改变了喝茶的方式。 由于文人的参与以及佛道教的影响,斗茶习俗促使宋代茶道追求更加高雅的艺术氛围。 斗茶创造的独特茶具,不仅展示了浙江悠久的茶文化历史,也为了解宋代浙江社会经济发展和当时人们的文化生活提供了实物资料。
宋刘松年《寻茶图》
喝茶、斗茶都离不开器具。 斗茶的兴盛也直接影响了宋代人们使用的茶具。 斗茶主要使用茶杯、汤瓶(壶)、杯托。 这一幕在刘松年的《茶图》中可以清晰地看到。
南宋(1127-1279)黑釉银兔毛灯,金华市陶朱路村树墓地出土
器物呈斗笠形状。 这组小茶杯应是典型的宋代斗茶器具。 斗茶,又称茶戏或汤戏,是泡茶过程中的一种技巧游戏。 宋代,黑瓷茶杯是最适合泡茶的器具。 蔡襄《茶录》云:“茶色白,宜用黑杯。建安所产茶,茶色青色,颗粒如兔毛。绿茶稍浓。” ,而且烤时间长、热且难以冷却时最有用。” 它被称为“豆茶”。 》、《试茶》,最好的茶具。 黄庭坚的诗《兔棕金丝宝碗,松风蟹眼新汤》就是对此类茶具最形象的描述。
南宋(1127-1279)金华市陶朱路村树墓地出土黑釉大银碗
从改造后的碗的直径和高度来看,显然该器皿不适合作为餐具或饮酒器皿,而更适合作为茶斗中的点茶器具。
宋代人在茶具上很讲究规矩。 喝茶不在于数量,而在于品味它的甘甜和芳香。 如果想喝香浓的茶汤,需要烧开一升水,并调整茶粉来调节浓淡。 将沸水倒入大碗中时,用茶匙用力敲击,直至逐渐形成泡沫。 然后将大碗分成小碗饮用。 这就是点茶,其中大碗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南宋(1127-1279)金华市陶朱路村树墓地出土的金扣玻璃杯
整个器呈如意头像形状。 带扣的边缘是金色的,饰有穿孔和凿刻的花卉卷珠。 椭圆形浅盘表面光滑。 内底稍平坦,颜色为灰色。 其功能是将泡好的茶汤倒入茶杯中,闻杯底残留的余香的茶具,即香杯。
婺州窑桂瓶宋茶属于什么茶,南宋(1127-1279),金华市陶朱路村树墓地出土
此瓷瓶为梧州窑产品。 簋瓶是茶道中盛盐的器皿。 是陆羽所列25种茶具之一。
南宋(1127-1279)金华市陶朱路村树墓地出土葵花式鎏金盘
八面向日葵形状的圆盘,有明显的脊线,中间略有凸起。 口沿有金浮雕。 出土时,因水勤严重,部分脱落,整个材质钙化。 这是盛茶的器皿。
湖田窑青花釉酒浇注碗 北宋(960-1127) 海宁市东山西麓宋墓出土
元代蒸馏酒开始流行。 在此之前,我国饮酒往往是预热的。 温酒与煮茶不同。 酒是用热水间接加热的。 先将酒倒入倒酒器中,用倒碗里的热水润湿,然后倒入台灯中饮用。 倒酒、倒碗共三套。 表现了北宋早、中、碗时期器物造型的变化。
南宋(1127-1279)金华市陶朱鲁书墓地出土的银制长柄茶匙
银器。 柄呈长条形,略扁呈方形,中间粗,两侧细。 键面稍平坦,通体朴素。 用于点茶时搅动山茶花。 它通常也用于舀出茶粉。
南宋(1127-1279)金华市陶朱路存书墓地出土银茶具
茶是一种控制茶量的器皿,同时可以用来储存、分茶。
南宋(1127-1279)金华市陶朱路村树墓地出土的银茶罐
茶叶储存装置,可储存50克茶叶。 该罐设计为利用中空压力抽真空并通过推动排湿,具有一定的密封性。 这种结构保质期长、成本低、实用灵巧。
《茶具图赞》点茶用具
陆羽在《茶经》中将饮茶的器具称为“茶器”宋茶属于什么茶,将采摘茶叶的器具称为“茶器”。 直到南宋沉安老人写《茶具图赞》时,茶具才改称“茶具”,并沿用至今。
《茶具图赞》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茶具图集。 它以白描的方式记录了宋代流行的茶具。 宋代对茶具的管理给予了称号,形象地反映了宋代社会对茶具的喜爱以及对茶具功能、特点的评价。
1957年杭州西湖出土的五朝(907-960)菊瓣纹银灯
银灯的圆唇略显奢华,嘴部多弯,共有二十四道弯道。 弧腹呈凸起菊瓣形,圈足亦呈菊瓣形。 它被用作仿生装置,装置的底部作为花蕊。 壁由花瓣制成,将器皿的装饰和造型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使灯体像一朵盛开的菊花。 容器的主体和底部是分开制造的,然后焊接成一体。
葵花式银灯台,南宋(1127-1279),1977年临安县浮生山寺遗址出土
南宋(1127-1279)莲花式银灯座,1957年杭州西湖出土
艺术植根于生活——宋代文化的这一特点,器物也具有象征意义。
信息来源于网络收集,本网站不对信息负责任,如有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站长处理,非常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