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茶界专注茶领域的信息分享:yN9大红袍-普洱-正山小种-白茶-黑茶-铁观音-绿茶-乌龙茶-品茶界
《茶经》是唐代中期著名学者陆羽(733-803)所著的一部著作,收集评价茶的制作技术、器具、饮茶习俗、产茶地区等内容。以及他那个时代的相关茶史记载。 现存《茶经》中,南宋末年百川学海的版本是最早的,也成为现行所有版本的始祖。 在此之前,可能只有手稿流传。 《茶经》内容分上卷、中卷、下卷三卷,其中第一卷《一的由来》、《二器》、《茶的制作》三》,中卷《四器》,下卷《五器》。 共有《烹饪》、《六饮》、《七事》、《八出》、《九计》、《十图》等十章,全文约8000字。 第一卷主要记载茶的起源、采茶、制茶的工具、时间、技术; 第二卷主要记录各种储茶、煮茶、盛茶汤的器具; 第二册主要记录各地泡茶、饮茶的方法。 全面介绍风俗习惯、历代茶事记载、各地对茶的别称、全国各地茶叶产区及其差异、特殊情况下泡茶的注意事项等。 只是最后的“十图”并不是与茶事、茶具有关的图像材料,而是前面九章的内容“写在帛上,或四六张图,分布陈列在各个角落”,这样,可以“通过见证而生存”。yN9大红袍-普洱-正山小种-白茶-黑茶-铁观音-绿茶-乌龙茶-品茶界
yN9大红袍-普洱-正山小种-白茶-黑茶-铁观音-绿茶-乌龙茶-品茶界
袁·昭元:陆羽煮茶图(局部)yN9大红袍-普洱-正山小种-白茶-黑茶-铁观音-绿茶-乌龙茶-品茶界
对这本书的研究历来非常丰富,特别是它对唐代泡茶技艺乃至东亚茶文化的创造做出了贡献。 许多学者都做出了重要的讨论。 然而,一个普遍令人不解的事实是,在《茶经》之前,关于茶的记载基本上很少,包括饮茶和种茶,茶书更是无人知晓。 《茶经》一出版,各种与茶有关的记载就开始出现,甚至在常州、湖州形成了延续百年的茶叶贡制。 介于两个阶段之间的《茶经》,其对泡茶技艺的记载极为详尽,成为史无前例、不可多得的经典。 名为“精”,名副其实。 对于陆羽《茶经》的出现,学术界主要通过整理《茶经》出现之前的茶叶记载来考察其成书背景。 一般来说,学术讨论主要集中在茶产区的扩大、制茶技术的提高、饮茶习惯的普及等方面。 从这个角度来看,我们可以看到《茶经》成书之前的有关茶的知识是如何从零星的记载,到汇集成一本书,称为《茶经》的。 然而,梳理表面,其实可以揭示更深层次的内涵。 因此,笔者写下这篇短文,向方家人寻求建议。yN9大红袍-普洱-正山小种-白茶-黑茶-铁观音-绿茶-乌龙茶-品茶界
1.从产茶区到《茶经》的文本生成yN9大红袍-普洱-正山小种-白茶-黑茶-铁观音-绿茶-乌龙茶-品茶界
在茶叶产地方面,《茶经》本身在“八出”中记载了唐代的茶叶产地,虽然陆羽的主要目的是评价各个茶叶产地的品质。 不过,这也说明,到了陆羽时代,各茶产区的茶叶生产已经趋于常态化,茶叶的品质有了一定的稳定性。 在《茶经》之前,各地的茶叶产地还在形成中,因此学者们对此的相关认识主要来源于《七事》中提到的零星产地,以及其他历史文献中提到的产地。材料。 记录。 但正如房建在《中国茶书全集》中所言,《七事》中的各种茶记载并不一定是陆羽本人编撰的,而是在《茶经》流传过程中被抄写人陆续抄写的。茶书”。 添加。 [1]因为在制茶、泡茶的技术记载中添加新的内容并不容易茶事,但方便后人添加各种历史典故。 因此,探究《茶经》文本生成过程的问题就产生了。yN9大红袍-普洱-正山小种-白茶-黑茶-铁观音-绿茶-乌龙茶-品茶界
宋代陈师道(1053-1102)所著的《茶经序》,是我们了解北宋《茶经》流传情况的文献。 提到陈师道当时看到的《茶书》有四个版本,其中包括他自己家里的版本。 藏本(一册)、毕本(三册)、王本(三册)、张本(四册)。 他还写道:“繁体与简体的文字不同。王、毕的文字繁复,暗示着旧的文字;张的文字简洁,与家书一致,但错误较多。”家书近,可更正,出自《七事》,而卒,合三书而成,录为二章,置家中。 [2] 由此可见,北宋时期流传的《茶经》几个版本在卷数上差异较大,文字时繁时简。 不同的。 这种局面的形成,与《茶经》本身在早期传播过程中的形式有关。yN9大红袍-普洱-正山小种-白茶-黑茶-铁观音-绿茶-乌龙茶-品茶界
宋一鸣指出,与陆羽同时代的冯岩所著的《冯氏闻见笔记》记载,常伯雄“完善了洪见(陆羽所名)理论,故茶道盛行,一切茶道皆盛行”。诸侯大臣皆饮之。” 即常伯雄根据冯岩的观察,对陆羽的《茶经》进行了打磨,并使其更加广泛地传播。 宋代还引用王应麟(1223-1296)《于海》卷181《唐税茶法》记载,认为常伯雄“造茶甚多”(亦见《新唐书·陆羽传》) )虽然不一定是指他的“著作”,但也应该能够“形成各种文字”,以扩大饮茶文化。 [3]然而,《封氏闻见笔记》中的“润色”二字,实际上是指常伯雄对《茶经》的文字增补。 宋一鸣还重点补充了太原文从云、武威段誉的《茶经》。 据认为,唐末皮日修《茶杂赋序》“后得其《古竹山录》二篇,多载茶事;后来太原温从云、段誉”武威各补茶事十余章;“并存于方书”,是指皮日修将文从云、段誉之补茶事纳入《齐氏石》,并“多次译”。并已与鲁豫原作混淆”。[4]yN9大红袍-普洱-正山小种-白茶-黑茶-铁观音-绿茶-乌龙茶-品茶界
yN9大红袍-普洱-正山小种-白茶-黑茶-铁观音-绿茶-乌龙茶-品茶界
百川学海《茶经》yN9大红袍-普洱-正山小种-白茶-黑茶-铁观音-绿茶-乌龙茶-品茶界
此后,《茶经》多次被抄写,形成了陈师道编撰《茶经》的局面。 其传播和抄写的方式依赖于纸质书写和以“十图”中的图画形式抄写。 北宋时,陈师道亲自编撰后,根据自己的收集,综合其他版本,定稿为两篇《茶经》。 对于这“二章”,虽有不同的说法,但认为是“三章”,故可与宋末的《百川学海》联系起来。 但无论如何,从《茶经》本身的传播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文本的编撰、增补、传播、出版的每一步都涉及到各种文本加工。 这干扰了我们对以《茶经》为代表的唐代茶事的理解; 但也可以加深我们对中世纪其他同类型文本的传播的了解,特别是那些以“经”字命名的各种书籍。yN9大红袍-普洱-正山小种-白茶-黑茶-铁观音-绿茶-乌龙茶-品茶界
2.从制茶方法到茶事的博物学研究yN9大红袍-普洱-正山小种-白茶-黑茶-铁观音-绿茶-乌龙茶-品茶界
《茶经》的主要内容实际上是“七事”之前的各种采茶、制茶、泡茶的方法。 在这些文字中,陆羽集合了各种各样的汉字来表达与茶有关的各种事物。 其中一些汉字及其所表达的含义在汉语发展史上是首次出现。 这对于语言学学者来说是一个非常丰富的文本分析对象。 然而,迄今为止,还没有专门研究《茶经》语言的语言学专着。 大多数茶史学家在注释《茶经》时,由于版本的不同以及注释文本的角度不同,整理出不同的词语。 的正确性和意义。 因此茶事,仍需期待语言界的进一步关注。yN9大红袍-普洱-正山小种-白茶-黑茶-铁观音-绿茶-乌龙茶-品茶界
除了语言学之外,《七事》还触及了古人的另一种学习和求知的兴趣,那就是准书的流行。 胡保国曾在《南朝的知识本位学风》一文中关注到当时出现的知识本位学术风范。 [5]在这种学术风格的影响下,南朝和唐代出现了许多目录和类别书籍。 目录书体现了藏书的趋势,而类别书则代表了对知识的追求。 它们也是当今学术界博物学研究兴起的根源。 一。 在《茶经》的编写过程中,从年代上看,出现了以阮孝胥(479-536)的《齐鲁》为代表的南朝目录书,后来出现了《集学集》徐建(660-729)。 初唐代表著作; 从空间角度看,江南湖州地区《茶经》的撰写过程,受到“知识至上”的共同追求的影响,他汇集了数十位有学问的人,编撰了《云海经源》。湖州刺史颜真卿(709-784)的影响。 陆羽曾参与《云海经源》的编撰,因此他对《茶经》中各种名物的不同名称也格外注意。yN9大红袍-普洱-正山小种-白茶-黑茶-铁观音-绿茶-乌龙茶-品茶界
具体来说,《茶经》的博物学特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与茶有关的实物的收藏,这一点体现在全书除最后的“十图”之外。 尤其是“二器”和“四器”,对与采茶、泡茶、泡茶有关的各种器具都有详细的描述; 其次,书中引用的各种同类书籍是经典的一大类,尤其是《七事》。 据宋一鸣编撰,《七事》并非如日本学者布木超杰(1919-2001)所说主要取材于北齐官体书《修文殿御览》[6],而是有多处来源。 由于《修文殿玉兰》是《太平玉兰》的蓝本之一,所以《七事》中引用的很多内容,在《太平玉兰》中是找不到的。 可见除了“修文殿玉兰”之外,材料的获取途径还有很多。 [7]yN9大红袍-普洱-正山小种-白茶-黑茶-铁观音-绿茶-乌龙茶-品茶界
yN9大红袍-普洱-正山小种-白茶-黑茶-铁观音-绿茶-乌龙茶-品茶界
布木超杰的金沙泉照片(布木超杰的《中国名茶游记》,新潮社,1991年。)yN9大红袍-普洱-正山小种-白茶-黑茶-铁观音-绿茶-乌龙茶-品茶界
语言学和博物学,前者作为文本的基础研究,后者作为知识生成的历史[8],对于本身就以茶这一自然产物为研究对象的《茶经》来说是非常值得运用的。其写作的核心。 这。 尤其是博物学[9],被庾信视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和精髓”[9],是我们了解古代人们生活的物质和精神世界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途径。 。 唐宋时期人们喝茶,一方面是为了消除疲劳,但更多的是为了精神层面的交流。 因此,需要特别重视精神载体。yN9大红袍-普洱-正山小种-白茶-黑茶-铁观音-绿茶-乌龙茶-品茶界
从饮茶习俗到茶史的三个新的社会历史视角yN9大红袍-普洱-正山小种-白茶-黑茶-铁观音-绿茶-乌龙茶-品茶界
《茶经》的出现首先是一个文本。 因此,首先要重视唐代文本的传承和增补,以及宋代文本的定稿和出版。 其次,《茶经》所载内容可以放在中世纪时期博物学思潮的语境中考虑,以关注《茶经》的第二个层次。 最后,我们可以进一步思考《茶经》所反映的唐代饮茶文化及相关社会观念。 前两个方面在上一篇文章中已经整理完毕,本节可以简单讨论一下第三点。yN9大红袍-普洱-正山小种-白茶-黑茶-铁观音-绿茶-乌龙茶-品茶界
近年来,夏衍等学者倡导中世纪时期的新社会史研究,注重超越传统问题的社会史新视角。 [10] 对于像《茶经》这样与日常生活联系非常密切的日常读物,它如何与社会相联系也非常值得关注。 《茶经》的问世固然是陆羽本人的成果,但也离不开历史背景的贡献。 《茶经》问世后,又推动了饮茶的普及。 尤其是在上层社会,随着陆羽社交圈子的扩大,上至皇帝,下至百姓,都将陆羽视为茶的代言人,甚至尊他为“茶仙”、“茶神”。 因此,到了晚唐,随着《茶经》的流传和饮茶习俗的传播,其他与茶有关的社会现象也随之兴起。 包括茶贡茶礼品的传播、茶的品味与评价心态、与茶有关的当地茶神信仰等。yN9大红袍-普洱-正山小种-白茶-黑茶-铁观音-绿茶-乌龙茶-品茶界
yN9大红袍-普洱-正山小种-白茶-黑茶-铁观音-绿茶-乌龙茶-品茶界
yN9大红袍-普洱-正山小种-白茶-黑茶-铁观音-绿茶-乌龙茶-品茶界
Google Earth 悬崖雕刻位于一个很大的位置yN9大红袍-普洱-正山小种-白茶-黑茶-铁观音-绿茶-乌龙茶-品茶界
就茶叶贡品而言,在陆羽的倡导下,大历年间,常州刺史李其均(719—776)每年都会用茶边的紫笋进贡唐朝。常州宜兴县(今无锡市宜兴市)人。 茶。 不久,从大历五年(770年)开始,湖长城县(今湖州长兴县)也加入茶叶生产并进贡。 每年清明节前,常州、湖州总督都会一起上山督造贡茶。 巡视浙西使者于润州后,向唐朝廷进贡。 由此,绵延数百年的茶贡历史开始了,并产生了与之相关的各种社会影响。 除了笔者在《晚唐湖州茶贡史及反映中央与国家关系的一个例子》一文中讨论过的中央政府与国家的关系之外,[11],我们还可以讨论湖州当地的茶社。 包括与茶有关的宴会,从而形成了以颜真卿为首的“大理浙江西诗群”,并产生了《五行集》等集会。 还有因进贡而在长兴形成的“射神”。 嘉靖《长兴县志》记载其故事:“大历七年(772年),贼荆集紫山,右翼将军钱景秀率村童,斩弓箭,败草贼。”贞元三年(787年),村民建茅草屋,称射神。 [12]这位神源于当地,也对当地事务做出了贡献。yN9大红袍-普洱-正山小种-白茶-黑茶-铁观音-绿茶-乌龙茶-品茶界
yN9大红袍-普洱-正山小种-白茶-黑茶-铁观音-绿茶-乌龙茶-品茶界
颜真卿湖州邮 - 故宫博物院藏yN9大红袍-普洱-正山小种-白茶-黑茶-铁观音-绿茶-乌龙茶-品茶界
yN9大红袍-普洱-正山小种-白茶-黑茶-铁观音-绿茶-乌龙茶-品茶界
射击山yN9大红袍-普洱-正山小种-白茶-黑茶-铁观音-绿茶-乌龙茶-品茶界
就茶礼而言,进一步涉及到传统社会中礼品的流通。 在古代社会,物质生活并不丰富的时候,由于各种物品交换的需要,产生了不同形式的交换。 以经济为目的的交易和以通讯为主的礼品交换都属于这一类。 在唐代社会,全国各地,以及域外部落、国家,都会用贡品来表达对唐朝廷臣服的姿态。 至于唐朝廷,也会将不同地方的贡品以礼品的形式送给不同的对象,从而体现出不同的内涵。 当然,这种内涵不能随便解读。 很多时候,它只是一个相对随机的组合。 不过,东西有高价和低价之分。 就连茶叶,不同产地的茶叶也有高低之分。 《茶经》的“八出”中,将不同州产的茶分为不同的等级。 除了符合中世纪人们对等级的心理偏好外,也为人们给不同亲密关系的人赠送不同等级的茶提供了便利。 唐代皇帝之所以看重古竹山紫笋茶,是因为其品质优良,并被视为对大臣的崇高荣誉。yN9大红袍-普洱-正山小种-白茶-黑茶-铁观音-绿茶-乌龙茶-品茶界
yN9大红袍-普洱-正山小种-白茶-黑茶-铁观音-绿茶-乌龙茶-品茶界
总而言之,通过对《茶经》的考察,我们不仅可以看到印刷术诞生之前的书籍流通情况,还可以观察到茶及相关器具的自然历史,还可以洞察当地的茶社会以及唐朝的历史。 礼物流动。 希望《茶经》的这三个方面能够成为其他同类书籍的参考。yN9大红袍-普洱-正山小种-白茶-黑茶-铁观音-绿茶-乌龙茶-品茶界
yN9大红袍-普洱-正山小种-白茶-黑茶-铁观音-绿茶-乌龙茶-品茶界
鎏金红烟柳云纹银茶磨yN9大红袍-普洱-正山小种-白茶-黑茶-铁观音-绿茶-乌龙茶-品茶界
注:本文曾题为《茶经知识是如何产生的》,发表于2017年9月4日《中国社会科学》第005版《历史》; 后作为附录收录于作者所著《宫词志》《时间:茶与唐代政治》(四川人民出版社,2019年4月); 2020年3月21日修订于长安邮电宾馆隔离观察点。 本文涉及唐代的贡茶和赠茶。 详情请参阅《贡品与馈赠之间》第一、二部分。yN9大红袍-普洱-正山小种-白茶-黑茶-铁观音-绿茶-乌龙茶-品茶界
[1]方健:《茶书序》,施主编,《中国茶书全集》,中州古籍出版社,2015年,第2页。yN9大红袍-普洱-正山小种-白茶-黑茶-铁观音-绿茶-乌龙茶-品茶界
[2] 陈师道:《茶书序》,其着,《后山居士文集》卷十六,北京图书馆宋本影印本。yN9大红袍-普洱-正山小种-白茶-黑茶-铁观音-绿茶-乌龙茶-品茶界
[3]宋一鸣:《茶经早期文本研究》,《农业考古》,2014年第5期,第296页。yN9大红袍-普洱-正山小种-白茶-黑茶-铁观音-绿茶-乌龙茶-品茶界
yN9大红袍-普洱-正山小种-白茶-黑茶-铁观音-绿茶-乌龙茶-品茶界
[4] 关于温从云、段勰的泡茶著作,万国鼎(1897-1963)《茶书总目概要》将“泡茶”标题增为“泡茶”并收录在茶书清单中。 参见万国鼎:《茶书总目概要》,《农业遗产研究文集》,1958年第1期。此后,郑培开、朱自珍的《中国古代茶书亦术亦术》也被收入《茶书总目》。 《补茶事》,并将文、段的《补茶事》与《各补茶事十篇》并列。 参见郑培凯、朱自珍:《中国历代茶书编注》,香港商务印书馆,2007年,第1135-1136页。 但将动宾结构的“买茶要事”作为茶书的书名和《艺术》的书名,是很不恰当的。 盖文、段氏所提及的茶故事已被纳入《茶经·七事》。 它不是一篇单独的文章,更不是一本书。 至于王鹤和于文霞,则将文、段加茶视为《古竹山记》的补充,这显然是错误的。 参见王鹤、于文霞:《失传的中国茶书集》,西安世界图书出版有限公司,2015年,第11页。 8.yN9大红袍-普洱-正山小种-白茶-黑茶-铁观音-绿茶-乌龙茶-品茶界
[5]胡保国:《以知识为先的南朝学风》,《文史》,2009年第4期。yN9大红袍-普洱-正山小种-白茶-黑茶-铁观音-绿茶-乌龙茶-品茶界
[6] 补木超解:《中国茶书全集解说》,《补木超解中国历史文集》,集谷书院,2004年,第11页。 294.yN9大红袍-普洱-正山小种-白茶-黑茶-铁观音-绿茶-乌龙茶-品茶界
[7]宋一鸣:《茶经研究·七事》,《农业考古》,2014年第2期,第171-176页。yN9大红袍-普洱-正山小种-白茶-黑茶-铁观音-绿茶-乌龙茶-品茶界
[8] 台湾学者注意到唐宋时期茶书和茶知识的专门化,见于月珍:《唐宋时期的茶知识与饮茶文化》,台湾大学硕士论文,2003年,第 64-150 页。yN9大红袍-普洱-正山小种-白茶-黑茶-铁观音-绿茶-乌龙茶-品茶界
[9]余欣:《敦煌的博物世界》,甘肃教育出版社,2013年,第1页。yN9大红袍-普洱-正山小种-白茶-黑茶-铁观音-绿茶-乌龙茶-品茶界
[10]相关研究集中于2016年11月26-27日在南开大学举办的“第三届南开新兴古代史论坛”,主题为“重启中世纪社会史研究”。 具体报道见李家新:《重启中世纪社会史研究:贵族群体和石刻是两个起点》,《澎湃·私史》,2016年11月29日。yN9大红袍-普洱-正山小种-白茶-黑茶-铁观音-绿茶-乌龙茶-品茶界
[11]胡耀飞:《晚唐湖州茶贡史及反映中央与国家关系的实例》、《魏晋南北朝隋唐史料》 《朝代》冷国栋主编,第33期,上海古籍出版社,2016年7月,第74-112页; 本文增补版已收录于《贡品与礼品之间:茶与唐代政治》第一部分。yN9大红袍-普洱-正山小种-白茶-黑茶-铁观音-绿茶-乌龙茶-品茶界
[12]丁宝树:同治《长兴县志》卷三十,《碑上》。yN9大红袍-普洱-正山小种-白茶-黑茶-铁观音-绿茶-乌龙茶-品茶界
信息来源于网络收集,本网站不对信息负责任,如有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站长处理,非常感谢!yN9大红袍-普洱-正山小种-白茶-黑茶-铁观音-绿茶-乌龙茶-品茶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