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茶史茶识

喝茶那些苦,尝过就清楚
来源:品茶界    作者:佚名    发布时间:2020-06-02 14:03:24    点击数:31次
喝茶那些苦,尝过就清楚
 
茶到深处自然苦
 
一泡缺少苦味的茶,对“老茶手”来说,似乎缺少了什么,不能十足够劲而美中不足。苦历来是茶的原性,古代称茶为“苦茶”。苦是茶的真味,也是生命的真味,对于中国人来说,品茶就是品味人生。茶里面既有大千世界的斑驳色彩,又有生活的酸甜苦辣。
 
茶叶中的苦味,来自碱——茶碱、咖啡碱、可可碱,这碱还易溶于水,溶解率高达65%。苦味得以尽情释放。禅茶一味,苦、谛、凡、放,苦居于其首。遇见茶苦,是为茶福。
 
生津的苦
 
好茶一定要有苦涩,苦涩才能生津。茶叶品质不同,苦涩表现也不一样:
 
好茶的苦不刺激,即刻就化,转化为生津与回甘,沉入喉底、沁入心脾。
 
坏茶的苦就是单纯的苦,自始至终都是苦涩,不会化开,在口腔生根,使人很难受。
 
坐杯的苦
 
“好茶坐杯一定苦,劣茶不坐杯不一定苦。”。
 
那么什么是“坐杯”呢?就是茶叶浸泡的时间过长,超出的常规。
 
好茶,浸泡时间长了,一定有苦涩,没苦涩的不是好茶。这是第一个意思。
 
如果浸泡的时间不够,你又捕捉不到苦味,这茶叶质量就不排除有问题的可能。
 
带涩的苦
 
涩,其实是口腔肌肉神经组织收敛运动。儿茶素达到一定含量时,可引发这样的收敛。适当的收敛,也是茶饮的体验。如果没有这收敛,茶饮的层次感就少了。
 
“收敛力量”,是茶汤给舌尖按摩。茶汤浓了,按摩力度就大,你可能就乱叫。茶汤太淡了,你又觉得按摩力度不够,那就是没有茶味。
 
回甘的苦
 
甘甜,是反映茶汤饮后回甘状况的滋味指标。饮后回甘是茶叶糖类物质在口腔水解酶的作用下,降解为单体葡萄糖后产生的甜感。优质茶叶,回甘越快、越明显、越持久。
 
有茶友说:“苦涩乃茶之本味,好茶必有苦涩可以捕捉,咽下,化得很快,人称回甘。”
 
有人认为回甘是因为茶叶中含有一种“黄酮”物质,可以将入口之初的苦涩味转化为自然的甜味。而且,黄酮含量越高,茶汤的回甘就越明显,气味也越醇厚。
 
两种观点都没把“回”字给说清,而“回甘”的魅力,是什么“回”?怎样“回”?回甘的背后,到底是“糖类物质”还是“黄酮”在作祟?
 
其实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面对好茶,你必须是神捕快手。因为茶越好,苦涩化得越快,你也要用更快的速度捕捉这苦后回甘生津的层次变化。
 
诗意的苦
 
茶到深处,那苦味真的不一样。说到茶叶的苦后回甘,一位资深藏家诗意大发感叹到:“或许吧,小时候我盯着太阳看,看久了,闭上眼睛,一片绿色的圈圈。所以我感觉喝茶也是这样,只是一种感觉,当然没科学根据,或许我是错的。”味觉啊,都转化成视觉、幻觉了。这本领,必须有一颗诗人的心。
 
清醒的苦
 
老和尚把茶引入寺庙,最初就是看不爽小和尚昏昏然的诵经之状!明朝文震亨列举茶饮的神功,其中下面这些,基本都依赖于“醒脑的苦”:“物外高隐,坐语道德,可以清心悦神;初阳薄暝,兴味萧骚,可以畅怀舒啸;晴窗拓贴,挥麈闲吟,篝灯夜读,可以远辟睡魔。”
 
清心悦神、远避睡魔,很多人眼中,茶叶就这功能。为了清醒,再苦的茶,也喝得下去。
 
必须提醒:精神衰弱、长期失眠的人,苦茶少喝,醒脑的苦,你受不了。
 
养生的苦
 
日本荣西禅师在《吃茶养生记》认为:五脏喜五味。肝脏好酸味、肾脏好咸味、肺脏好辛味、脾脏好甘味、心脏好苦味。“心脏是五脏之君子也;茶是五味之上首也。”据此,禅师说:“因滋(此)心脏爱苦味,心脏兴,则安诸脏也!”。
 
好茶总是苦后回甘,涩后生津;人生总是甘苦交叠,关键要一一尝过、细细品味、时时咀嚼、慢慢感悟。有时最苦涩时正是芳香将至,最甘甜时却有苦涩暗藏。在茶中体味到苦,并体味到化苦为甘的乐趣,在苦与甜中咀嚼岁月,在咀嚼岁月中参禅悟道。(来源:茶搜搜,图片来源:南茗佳人)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