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我们讨论过“越陈越香”的
普洱茶,有茶友问我对老茶的看法。
今天咱们就说说老茶,所谓“水深不可测”的老茶。
首先我要声明,由于道行太浅,我基本不太敢去碰老茶,只敢“陪着自己的普洱慢慢变老”。
先不说花样百出的“劣质茶做旧手段”(毫无疑问此类“老茶”千万别碰,比喝轻毒农药差不了多少),当我知道有一种“马来西亚仓”的“入仓茶”(采用较好的茶底,用先进的高温高湿设备,夜晚加湿,白天干燥)时,“我和我的小伙伴都惊呆了”,如此这般分分钟批量制造“几十年陈化”的老茶。
所谓“号级”“印级”,我更加一概玩不起。
以下分享一个骨灰级茶友的看法——
常有茶友问我关于老茶的问题,还有一些朋友问我:现在逐渐开始收藏新的
普洱茶是否已经太晚?
可以肯定的说,现在收藏
普洱茶正当时。最主要的原因就是,
普洱茶的合理仓储方式近年才在真正钻研的茶人中达成一些共识。从现在对存储的了解来看,之前很多茶的存储是存在缺陷的。当然这些共识目前仍然只流传在少数藏茶人的范围内,如果真正放到市场上,尤其和已经大量屯茶的茶友来交流,肯定会产生争议。其实这也正常,也没必要统一思想,毕竟把拉菲和雪碧混着喝也是一种品鉴,只要自己开心,没必要争论,大家各取所需就好了。
要想理解
普洱茶存储的方式,我们先来看看,什么是存放好的老茶。喝过很多汤色红浓、口感顺滑的老茶,应该说,相对于锁喉,霉味的老茶来说,要好的多,但如果谈到好的普洱老茶,这样的标准仍然是不够的。为什么?因为好的老茶应该能够体现
普洱茶的特质。
为什么在
普洱茶的品鉴当中会强调茶气、体感、饱和度、层次感还有香气的丰富性,因为这些是
普洱茶的特质,离开这些参考点,我们就无法去评价一款老茶的价值。
大约在03年前后,一款叫88青的勐海拼配茶开始在广东的茶友中流行,原因就在于这款茶和之前港仓概念存出来的茶有很大差异,虽然大家糊里糊涂的跟着港仓走了一段时间,毕竟好喝的东西是掩盖不住,通过对这款茶的品鉴,很多人接受了干仓的概念,这也极大的影响了后面广东仓的格局。但是这里面仍然有很多问题,干仓就一定优于湿仓吗?干仓和湿仓是否是仓储的全部,还有什么关键的因素没有发现?
现在看来,所谓的湿仓干仓之争背后的核心问题是
普洱茶转化的本质究竟是什么。是外在的微生物发酵还是内在的酶促生化反应。这个问题我这里不详谈,大家只要想一下,为什么
普洱茶被归为
黑茶这么显而易见的谬误会依然成为国家标准,写在教科书里,自会明白这背后必有力量推动。如果
普洱茶真的是微生物发酵茶,那就等于说
普洱茶是七十年代发明的,之前没有
普洱茶。我不反对微生物发酵这种技术,一个产品发明出来自然有它的市场和受众。但是如果有真正喜欢
普洱茶,喜欢收藏古树茶的朋友,我希望他一定要先搞清楚这个问题。
只有发现问题的本质才能真正的解决问题,否则我们仅仅关注仓储湿度是不够的,后面很多大的仓储为了强调干仓,使用很多极端的方式,反而造成对茶的负面影响,这就不一一列举了。值得一提的是88青成为传奇后也产生了很多问题,一个是假货太多,真的太少,即使是真的,仓储方式也有差异,不一定都好。而且现在价格那么高,不建议大家介入。
对
普洱茶的品鉴能够摸到门径之后,我们就会对之前流传甚广的一个关于存茶的说法产生怀疑——存茶真的要通风吗?其实,这本来应该成为常识,一个东西长时间通风,必然和空气形成大量的分子交换,从而带来不可逆的物质流失,还不仅是芳香物质。那为什么通风这个概念会影响那么多人呢?一方面这是当年港仓为了防止发霉提出的观念,另一方面和当时人们对
普洱茶的品鉴没有找到方向有关。如果稍微用心的比较一下通风和密封仓存了一年的茶,不需要依靠复杂的品鉴方式,任何人喝上一口,都可以做出正确的判断。
所以
普洱茶存储的大方向应该是密封,当然还有一些细节问题,以后可以慢慢谈。密封不仅转化效果好,没有物质流失,而且实际上也转化的更快。如果我们要找老茶的时候,会发现一个问题,老茶基本没有密封存放的,那是不是老茶都不能要了呢?这个问题有两个方面,一个是看你对品鉴的要求,要求不同决定了接受范围不同。还有一点是,有些老茶虽然没有严格密封,但是存放时仓储空间相对密封,而茶在仓储空间所占的比例相对较大,这种茶也是不错的。即使是香港仓也会有让人惊艳的好茶出现。有时垛满一间屋子的老茶当中,放在四周的茶品质下降很多,而中间的几箱会有非常出色的表现,也是这个原因。因为外围的茶帮助形成了一个相对密封的环境。不过总的来说,好茶还是不太容易碰到。
编者按:上述茶友的观念是“密封”,而通用的要求是“贮存条件:清洁、通风、干燥、无异味、避免阳光暴晒。”一壶真趣的主张——茶友的存储环境,所谓“通风”,就是不能太封闭,但也没必要太通风——您把茶香、茶气全“通风散光”了,好茶也不好喝了!人类是群居动物,如果“人气不旺”就会有这样那样的问题;我们存放的
普洱茶,如果太散,茶气也会有所散发,因而
普洱茶也适宜“群居”(最好是保持一件件的原包装,实在没法一件件这样存茶,保持7饼一提的竹壳包装也行)。
上面谈的是仓储,当然原料和工艺也十分重要,在工艺没有欠缺的情况下,原料成为关注的核心问题。有的人现在在收藏大厂的台地茶,这各有所爱,没有必要反对。但是他进而告诉我这是因为那些传世的老茶当年也是台地茶,这就是不懂历史了。从目前的资料来看,六十年代末之前,无论是号级还是大厂印记茶,原料都是古树。七十年代中期,台地茶开始出现,但只是辅助原料。八十年代初期台地茶量开始增加,但是这个时候的台地往往是群体种实生苗。真正无性系的扦插繁育大量上市是在八十年代后期和九十年代。而差不多九十年代末,无性系台地茶才成为绝对主力,或者说大厂开始使用“纯料台地”。结论是什么,我不说,大家自己思考吧。你用现在的大厂茶去对应号级茶,红蓝印,认为存了多年后就是那样,可能有点危险,因为不是一个东西。
如果不是跟风投资炒概念的话,收藏我当然推荐古树。关于古树和台地茶的差异,会有文章详谈。由于古树这个概念的兴起并不是很久,在加上前面谈到的仓储问题,这也决定了能进入藏品系列的老茶少之又少。即使有些达到一般标准的古树老茶,如果不能在某个方面打动我,还是会排除在外,留下的是那些让你喝过一次,记忆一辈子的老茶。
有的人问选购老茶的建议。如果是号级印级,就不谈了,真正对的东西很少,价格太高,如果抱着捡漏的心态,肯定是打眼的结果。就纯古树料来说,存期在十几二十几年的茶品还是有的,但较难碰到,这个时候仓储状态就很关键。相对来说存期在七八年到十来年这样的古树还是可以碰到,同时因为仓储时间较短,如果在相对密封的环境,有些也还可用。
如果说有什么最重要的建议,那就是先学会品茶,培养我们细腻的感知。我常说,常识加上细腻的品鉴,就是最好的法宝,至于故事、价格、包装、不妨一听,不妨一看,不要太当真就好。(作者:契科夫的小狗,来源:一壶真趣,图来源:南茗佳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