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谓百花好,我称茶独王。
一杯清肺腑,入梦亦留香。
中国几千年饮茶史,底蕴深厚,长盛不衰。
我们来探古寻幽,看古人是怎么喝茶的?
最早开始发现和利用茶的人是谁呢?唐代陆羽在《茶经·六之饮》中写到“茶之为饮,发乎神农,闻于鲁周公。”神农氏是中国民族的祖先,三皇五帝中的“炎帝”。神农氏被认为是中国茶最早的发现者。
作为农业之神的神农也是中国医药的发明者。他在发现五谷的同时,也发现了各种能治疗人类疾病的草药。
传说神农为了掌握草药的特性,亲自实践,尝遍百草,一日内竟七十二次中毒,最后偶然尝到了茶树的叶子,毒才解了。
茶用于祭祀,可以追溯到周朝。武王灭商后,将一位宗亲分封到巴蜀。巴蜀是中国饮用
茶叶最早的地区,在距今3000年前的西周,就已经种植茶树。被分封在巴蜀的宗亲向武王进贡的物品中就有茶。
《周礼·掌荼》说:“掌荼,掌以时聚荼以供丧事。”茶在丧礼上是必不可少的祭品。
南朝的齐武王在他的遗诏还明确说,他死后,不要用牲畜来祭他,供一些糕饼、水果、茶、饭、酒和果脯就可以了。
从周武王到齐武王,茶不仅供口腹之用,还作为祭品,可见人们对茶的精神和品格早已有了认识。
魏晋南北朝时,以茶待客已经开始,而且还作为廉洁,反对奢靡的礼仪。《晋书》记载:“吴人采茶煮之,曰茗粥。”这一时期的饮茶法,跟煮菜汤差不多。
《唐人宫乐图》被认为是"煎茶法"场景的重现,也是晚唐宫廷中茶事昌盛的佐证之一。
茶真正的兴起是在唐朝。唐是中国历史上最繁荣、最发达的时代。而茶也借助发达的交通、南北经济文化的交流、还有整个社会欣欣向荣的基调而得到迅速的发展。
唐代茶事兴盛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朝廷贡茶的出现。因为宫廷大量饮茶,加之茶道、茶宴层出不穷,朝廷对
茶叶生产十分重视。
唐大历5年(公元770年),唐代宗在浙江长兴顾渚山进开始设立官焙(专门采造宫廷用茶的生产基地,责成湖州、常州两州刺史督造贡茶并负责进贡紫笋茶、阳羡茶。
每年新茶采摘后,便日夜兼程送到长安,以便在清明宴上享用,有诗云:“天子须尝阳羡茶,百草不甘先开花。”
唐代的茶工艺和饮用方法是比较丰富的。茶的加工上,散茶饼茶都有。唐代除了沿袭以前的煮茶法,还使用了煎茶法。
煎茶法在陆羽的《茶经》里讲得很详细,与今天的
茶叶饮用方法差别比较大。煎茶法用的是饼茶,先把茶饼放到火上炙烤片刻,后放入茶臼或者茶碾中碾成茶末,入茶罗筛选。
另外准备好风炉,用茶釜烧水。水煮初沸的时候,加点盐;到了第二沸时,用勺子舀出一勺子备用,并投入茶末。等到第三沸,把第二沸舀出的水倒入茶釜止沸。这样茶就煎好了,舀到茶碗中饮用。
煎茶法有煮茶的环节,所用的是茶末,煎好的茶汤表面有很多沫儿。所以说,煎茶法可以说是上承煮茶法,下接点茶法。
宋代是中国历史上茶文化大发展的重要时期。宋代饮茶之风比唐代更盛行。
宋代皇帝从宋太祖赵匡胤开始就都好饮茶,最有名的要数宋徽宗赵佶,他甚至亲自撰写《大观茶论》,此书中详细讲述点茶法。
宋代有名的贡茶是福建建安的北苑贡茶,其中“龙凤团茶”闻名于世。
点茶所用的就是团茶,将团茶碾成茶末,投入茶碗中,注入沸水,再用茶宪在茶盏中拂击筛打,茶汤经过有序的筛打会形成细密的茶沫,茶沫可以饮用,也用于观赏,茶沫的色泽和保持时间长短是“斗茶”中重要的评判标准。
宋徽宗深谙点茶之法,经常用点茶宴请群臣,同时代文人,像欧阳修、苏东坡、米芾、李清照也都深得点茶的妙趣。
点茶法孕育了中国历史上最有名的
茶器——建盏,建盏传到日本,被日本奉为国宝。
如今,宋文化被人们进一步挖掘和理解,建盏作为宋文化的一种重要载体,在今天的收藏市场中有崛起之势。
宋代灭亡之后,元朝的统治者对于穷精极巧的点茶法就没有那么推崇了。到了明代,时人认为团茶的制作过于繁琐,劳民伤财。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明太祖朱元璋下诏废团茶,改散茶。
此时,两宋的点茶之风消失了,团茶为散茶所代替。碾末而饮的茶饮法,变成了以沸水冲泡散茶而饮用的方法,品茶方式发生的划时代的变化。
而这样的冲泡法也是当下最普遍的饮茶法。明人认为,冲泡散茶的方法简单便捷,而且天趣悉备,最得茶的真味。
唐人陆羽写《茶录》,宋徽宗写《茶论》,朱元璋的第十七子朱权写了《茶谱》。朱权对废除团茶后新的品饮方式进行了探索,改革了传统的品饮方法、行茶仪式和
茶具,提倡从简。
例如设案焚香,还创造茶灶,茶灶用藤包扎,称之为“苦节君”,寓意守节。而在明代的画作中经常会看到茶壶,茶壶适用于散茶冲泡,而紫砂壶也是从明代开始兴起。
文士茶由于受到明代文士的避世的影响,显得纤弱萎靡。进入清代,茶文化深入市井,走向世俗。
清代后期,
茶叶更以贸易的方式迅速走向世界,一度垄断了整个世界市场。茶进入了商业时代。
清代的统治者酷爱饮茶。乾隆帝秉承先祖康熙帝的爱好,经常游巡江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