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不谈文化层面,单纯从茶品呈现的角度,好的
茶器很简单,一看材质,二看器型,当然还要看容量,那个就是根据应用场景来选择了。
器型和材质二者当中,又以材质最为重要,决定了茶品呈现的品质。
茶器的材质其实也很简单,大体上包括瓷、陶、玻璃、金属这几个方面,当然也有一些其他的材质,比如石头,包括玉石水晶等等,还有如我们之前做的砂铫,是陶泥和石材的混合材质,还有其他一些我们也实验过,但不是很有普遍意义。总的来说,在这些材质当中以瓷和陶为主流。
那我们需要选择什么样的材质呢?瓷和陶只是原料和工艺的差异,我们不被表面的名称迷惑。我们要探寻这个问题的本质。
什么本质呢?其实就是茶汤与这个材质的相互关系。我们希望茶汤能和材质有良性的互动,而不是对茶汤产生负面的影响。
我实验过各种各样的材质,大体可分为三类,一类是负面影响,比如大多数的陶器,从外表惊艳的中国日本的柴烧到名贵的紫砂以及紫陶坭兴陶等等都属于陶器,其中有正面影响的不是没有,但是负面影响比较多,有很多不确定性,需要一定的专业知识及实验验证才能进行筛选。
当然这里主要说的是香气细腻、层次丰富的古树普洱生茶,不同茶类还是有所区别。这个还是要说明一下。
一类基本是零影响,比如很多白瓷
茶器,金银锡不锈钢这类金属
茶器,玻璃
茶器等等,这个其实还是有微小的影响,稍微细心也能喝出来差别,有些特殊的金属和玻璃会有正面的影响,但程度一般没那么大。还有些有明显负面影响,那个属于材质本身有问题了。
一类是正面影响,这里面既有我刚才说的陶器,比如紫砂中的某些小类别,也有一些特殊的瓷器。紫砂当中以朱泥壶比较容易呈现汤香,其他的紫砂要么透气太过而压香,要么需要长时间养壶才能呈现较好效果,这些对于茶友来说难以选择,也不太容易操作。
其实我们希望的是材质有一点点的透气性,这样才能与茶汤进行互动,但有不希望透气太过,那样容易跑香。而且这一点点的透气性我们希望是正面影响而不是负面影响,这个就不那么简单了。
选材质,难就难在这里。
如果想呈现丰富的香气,其实有一句不传之密,无妨告诉大家。选陶器要尽量选不透气的,选瓷器要尽量选透气的。对于我来说,没什么密不密,不指着这个蒙世。如果能看懂这句话,对
茶器的材质的认识就秒杀99.99%。后面还有其他一些技术细节,但大的方向是这样的。
当然你要是品鉴本身很差,喝不出细腻香气,那就无所谓了。
实验了各种釉料瓷器的茶汤呈现效果之后(为此买了很多泡一次就不怎么用的
茶器,被老婆骂乱花钱),我们目前选定了一款仿宋官哥窑的材质。
这个初看上去,器型规矩(还有其他一些传统器型,也都不错,后面再放图),釉面光泽油润,让人感觉很舒服,其他也看不出什么。
我们拉近看看表面有开片效果,有官窑的味道,因为是仿哥窑效果,后面表面会发生变化。
用了几次会呈现这种效果,有的类似用了多年的宋官窑的感觉。
用到后面就是哥窑效果了。当然,所谓官哥不分,界限也不是绝对的,这些都是考古学的细节,这里就不考证了,总体效果接近哥窑吧。
细看有类似金丝铁线的纹理。这个可能有的喜欢古瓷的朋友会喜欢。如果和故宫什么的传世名器对比,也会挺有感觉的。
这是故宫哥窑展的瓷器,应该说仿的效果很不错了。
说到这里,我们只知道这是行家仿的高古瓷器,做的比较到位,艺术性很不错,换句话说是件东西。
但最关键的问题不在这里,我们更关注的不是艺术效果,而是材质对茶汤的呈现有什么影响,这个外行看外面,内行就要看里面了。
极为细密的开片,这才是我要找的东西。
瓷器要很茶汤形成互动,并不容易,一般的瓷器影响都不太大,这个就不一样了。里面细密的小开片,加上外面深开片的金丝铁线,不说太多,自己慢慢体会。用东北话来说就是你细品吧。
当然,理是理,还必须要经过实践检验才行。我们试泡了多款茗寿堂经典
普洱茶,呈现效果都明显好于普通瓷器。效果类似朱泥中较好的品种,风格略有不同,(关键是比好的朱泥壶便宜)。
还有一件事在器型中非常重要,那就是出水。内行看门道,我们再来看看。
球孔做到这种程度,基本上不用担心出水了,实际上也是如此。
如果懂曲线的就能看出来,出来的水压是什么状态,这个也不多说。出水近乎完美,严格说,收水还有一点提升空间,不过综合美学考虑,也可以理解。如果壶嘴做的太夸张就影响整体效果了。(作者:明洲,来源:茗寿堂,图来源:南茗佳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