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茶叶新闻

改土归流与六大茶山
来源:品茶界    作者:佚名    发布时间:2020-03-06 14:24:08    点击数:41次
   zdV大红袍-普洱-正山小种-白茶-黑茶-铁观音-绿茶-乌龙茶-品茶界

  西双版纳易武茶马古道遗迹 张彤 摄zdV大红袍-普洱-正山小种-白茶-黑茶-铁观音-绿茶-乌龙茶-品茶界

  第十个节点:滇南改土归流和对普洱府地区的开发zdV大红袍-普洱-正山小种-白茶-黑茶-铁观音-绿茶-乌龙茶-品茶界

  清雍正年间,滇南改土归流和对普洱府地区的开发,是普洱茶发展的第十个重要历史节点。zdV大红袍-普洱-正山小种-白茶-黑茶-铁观音-绿茶-乌龙茶-品茶界

  雍正四年(1726年)、五年(1727年),澜沧江以东的景东、景谷很快完成了改土归流后,清廷将普洱地区划归元江府,改为流官制。雍正七年(1729年)七月,云贵总督鄂尔泰宣布成立普洱府,强化对滇南边陲地方之控制,以宁洱为府治,置通判分驻思茅。同年,清廷在景洪攸乐山增设“攸乐同知”,驻右营,统兵五百,负责征收茶税等事务。另在勐海、勐遮、易武等地设立“钱粮茶务军功司”,专门负责管理当地赋税和茶政方面的事务。至雍正八年(1730年)又在思茅设总茶店,负责管理六大茶山茶叶贸易及相关贡茶事宜。通过这一系列措施,实现了对滇南普洱府地区的开发,极大地促进了云南茶业的发展。zdV大红袍-普洱-正山小种-白茶-黑茶-铁观音-绿茶-乌龙茶-品茶界

  清代对滇南普洱府地区的改土归流,从封建王朝的主观意图来说,当然是为了加强统治,但在客观方面,由于打破了各个土司领地的疆界隔断,使各族人民之间的往来增多,民族隔阂相对减弱,有利于各民族之间的交往,也有利于加强各民族之间的团结。这一举措不仅促进了云南茶叶主产区各民族之间的交流,特别是与中原先进经济文化的交流,使普洱茶成了云南西部、南部少数民族地区的社会历史发展的助推器。zdV大红袍-普洱-正山小种-白茶-黑茶-铁观音-绿茶-乌龙茶-品茶界

  第十一个节点:清代六大茶山的兴起zdV大红袍-普洱-正山小种-白茶-黑茶-铁观音-绿茶-乌龙茶-品茶界

  清代六大茶山的兴起及其成为普洱茶生产重地,是普洱茶历史发展的第十一个重要节点。zdV大红袍-普洱-正山小种-白茶-黑茶-铁观音-绿茶-乌龙茶-品茶界

  清代普洱茶的主产地是以西双版纳古六大茶山为中心,覆盖面波及云南省澜沧江中下游一带地区。从明代直至民国,因茶叶贸易的推动,促进了民族地区经济文化的大发展。六大茶山作为云南茶马古道的源头,也因其在普洱茶生产中的地位而成为澜沧江中下游的一个经济中心,即贸易集散地,并对云南的政治、经济、生产、消费、交通、运输形成了较大辐射和影响。zdV大红袍-普洱-正山小种-白茶-黑茶-铁观音-绿茶-乌龙茶-品茶界

  清代,由于六大茶山是茶叶经济和贡茶核心区域,在清廷高度重视经营下,普洱茶品牌由此兴起并成为普洱茶生产重地。作为普洱茶最主要的核心产茶区,六大茶山发展进一步走向鼎盛。zdV大红袍-普洱-正山小种-白茶-黑茶-铁观音-绿茶-乌龙茶-品茶界

  关于六大茶山,写得较早且较详细的是清嘉庆四年(1799年)檀萃的《滇海虞衡志·卷之十一·志草木》:“普茶名重于天下,此滇之所以为产而资利赖者也,出普洱所属六茶山:一曰攸乐,二曰革登,三曰倚邦,四曰莽枝,五曰蛮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