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9日,“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名录。极目新闻记者从武汉大学获悉,该校茶文化研究中心通过一系列学术研究成果,为该项申遗作出了贡献。v9U大红袍-普洱-正山小种-白茶-黑茶-铁观音-绿茶-乌龙茶-品茶界
“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是有关茶园管理、茶叶采摘、茶的手工制作,以及茶的饮用和分享的知识、技艺和实践。武汉大学在此领域的学术研究,可追溯至2005年刘礼堂教授在《江汉论坛》上发表的《论唐代长江上中游地区的饮茶风习》。该文提出饮茶风习的快速流行和普及,是唐代在长江流域民俗活动中一个值得注意的新迹象和新风尚。v9U大红袍-普洱-正山小种-白茶-黑茶-铁观音-绿茶-乌龙茶-品茶界
v9U大红袍-普洱-正山小种-白茶-黑茶-铁观音-绿茶-乌龙茶-品茶界
v9U大红袍-普洱-正山小种-白茶-黑茶-铁观音-绿茶-乌龙茶-品茶界
《唐代茶史研究》v9U大红袍-普洱-正山小种-白茶-黑茶-铁观音-绿茶-乌龙茶-品茶界
以此文基础,在刘礼堂指导下,武大博士生宋时磊于2009至2013年就“唐代茶文化问题”展开深入研究和探讨。该博士学位论文提出茶文化“茶兴于唐且盛于唐”的观点,全面论述了唐代饮茶风俗的传播、制茶工艺、烹茶技术、品茗艺术。这是中国较早全面研究唐代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的博士学位论文,后经修订,2017年在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以《唐代茶史研究》为题出版。v9U大红袍-普洱-正山小种-白茶-黑茶-铁观音-绿茶-乌龙茶-品茶界
刘礼堂和宋时磊还合作发表了《唐代茶叶及茶文化域外传播考》《茗菜与苔菜考辨